一、为什么产生过冷现象?如何控制过冷程度
过冷现象是由于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在温度降到凝固点以后,没有晶体析出而达到过饱和状态的现象,原因一般是由于寒剂温度过低,降温过快或溶液中较干净,没有杂质晶核。
在冷却过程中,如稍有过冷现象是合乎要求的,但过冷太厉害或寒剂温度过低,则凝固热抵偿不了散热,此时温度不能回升到凝固点,在温度低于凝固点时完全凝固,就得不到正确的凝固点。因此,实验操作中必须注意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对于溶液而言,过冷太甚还会导致溶剂大量析出,mB变大,Tf变小,显然回升的最高温度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引起测量误差。
控制过冷程度的方法:调节寒剂的温度以不低于所测溶液凝固点3℃为宜;为了判断过冷程度,本实验先测近似凝固点;当溶液温度降至高于近似凝固点的0.5℃时,迅速取出冷冻管,擦去水后插入空气套管中,以防止过冷太甚。
二、什么是过冷现象和过冷度?过冷度对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过冷现象 是指,晶体凝固时,凝固温度要略微低于凝固温度的现象,因为在凝固温度是液固态同时存在是稳态,如果要进行凝固,则需要施以驱动力,这个略低于凝固温度的温度差就是这个凝固过程驱动力,称作过冷度,过冷度越小,凝固时间越长,使得晶粒有足够的生长时间,所以过冷度越小,晶粒越大,而过冷度越大,晶粒越小。但过冷度大到一定程度后,原子来不及排列,凝固形成准晶、非晶。
三、何谓过冷现象和过冷度?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拜托各位大神
温度低于凝固点但仍不凝固或结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过冷液体是不稳定的,只要投入少许该物质的晶体,便能诱发结晶,并使过冷液体的温度回升到凝固点。这种在微小扰动下就会很快转变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亚稳态。 这是由于晶体内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而液体内则是无规律的。而结晶中心有助于这种无序到有序的转化。液体越纯净,结晶中心越难形成。如果降低至凝固点以下仍未形成,则过冷。 当用适当的方式缓慢冷却饱和溶液时,可使其变成过饱和而不析出溶质的结晶,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冷,这种溶液称为过冷溶液。过冷溶液也是不稳定的。 所谓过冷度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冷凝水的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 熔融金属平衡状态下的相变温度与实际相变温度的差值。纯金属的过冷度等于其熔点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合金的过冷度等于其相图中液相线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 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平衡结晶温度或者称为理论结晶温度,但是,在实际结晶过程中,实际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现象,两者的温度差值被称为过冷度。过冷度的大小与冷却速度密切相关,冷却速度越快,实际结晶温度就越低,过冷度就越大;反之冷却速度越慢,过冷度就越小,实际结晶温度就更接近理论结晶温度。连续冷却时候,冷却速度的高低影响相变时过冷度的大小。正是过冷度的大小影响组织形貌和结晶类型。缓慢冷却时候,合金在不大的过冷度下就发生了相变。
满意请采纳
四、冷却液过冷和过热的影响
发动机冷却液过低会导致发动机燃烧不完全,增大油耗,增加积碳;
冷却液温度过高就比较严重了,可以直接导致发动机由于温度过高而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