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王者教学 > 为什么古人对项羽的评价有好有坏?

为什么古人对项羽的评价有好有坏?

来源:www.hzjinqiao.com

责任编辑:凯银手游网

发布时间:2025-08-01 15:22

0

0

一、为什么古人对项羽的评价有好有坏?

古人对项羽评价有好有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人认为鸿门宴放走刘邦是导致项羽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范增曾经提醒过项羽,而项羽听不进去劝,认为刘邦会老实了,这里充分看出项羽个性的单纯,虽有武勇,但缺少智谋,被刘邦三言两语就给骗的迷迷糊糊。

2、项羽在看见秦始皇出游时候,当时年少就敢说:“彼可取尔代之也。‘’此语一出就能看出年少时候的项羽的英雄气魄,这在后来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最好的证明。

3、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羽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当时那种身先士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充分体现了当时项羽豪迈精神。

4、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让刘邦做了关中王,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蜀地历来是防守的好的地方,项羽给了当时羽翼不满的刘邦以修身养息之机。

5、刘邦自己不行,但是会用人张良、萧何、曹参都是难得的人才,项羽手底下虽有范增、韩信也是难得的人才,但好些次范增的劝进项羽都听不进去,韩信是被项羽埋没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投靠了刘邦,给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以上几点看出,项羽有其各人魅力,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好坏都有,我们要客观看待一个人好与坏,不要单纯的只看这个人一个表面这点很重要。

二、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翻译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的意思是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这句话出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鸿门宴》。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a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扩展资料:

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此点。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队伍,扫平各地动乱。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

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

《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鸿门宴

三、项羽为何宁肯自刎也不肯过江东?

悲情霸王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是为了堂堂王者尊严,还是为了虞姬?是他悲悯众生以己之死结束战争,还是他根本没有机会过江东?

无脸见江东父老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也起到重要作用。虞姬是项羽最心爱的侍妾,项羽遭遇刘邦四方楚歌时,虞姬见项羽意气尚尽,感慨何以聊生后,挥剑自刎。项羽自尊心受到打击,加之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顿觉羞耻难当,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结束战争,以消除百姓痛苦

    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太平。

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

    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而非乌江,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记叙上的错误。冯先生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甚至没能到乌江。

热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