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英语教案中教学环节包括那几个步骤
教学环节也叫教学步骤,是教案中的主要部分,它包括:每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语言和动作,以及对学生的要求。
如果编写详案,就应该把教师在课堂上要说的大部分话尽可能地写下来。对于每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也应初步确定,以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对新教师来说,备课周密点,教案详尽点,可以使教学进行得更顺利些。而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教案就不必过于详细,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发挥的余地,让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上有更多的施展机会。
二、教育学问题,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设计教案对吗? 好心人帮忙
不是。所谓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三、如何教研教学 毫米的认识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0毫米=1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测量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电话卡、面值不一的硬币
学具准备:直尺、面值不一的硬币、电话卡、餐卡或名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二、问题激趣,引入“毫米”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弄清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2、深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毫米
四、实际操作,应用“毫米”
五、全课总结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米和厘米的知识,你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师出示1米长的尺子让学生核对
师:1厘米有多长呢?
师:请在自已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进行比较
师(出示5角硬币):这个5分硬币有1厘米厚吗?
师:要知道它有多厚,就需要用到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好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如,教学一年级“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动物园里小动物排队买票的情景来区分几和第几。这样就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同时,学生现场表演的灵活性,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
例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用三角板摆一摆等,去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初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设计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围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数学活动经验,应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一)依据学生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有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