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此亦国之社鼠也!”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那些土地庙中的老鼠。”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土地庙,(是)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又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的原因,是由于土地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社鼠啊,国君身边的小人就是土地庙中的老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会作乱;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视他们为心腹并包庇他们,这就是国家的社鼠。”
《晏子论社鼠》,将_国君身边的小人比喻成社鼠,两者相似点是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这种运用比喻巧妙说理的好处_形象生动,说理透彻。
二、晏子聘鲁翻译
译文: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他)说:“俗语说:‘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要迷惑。’现在,我(凡事)和全国人商议,鲁国还是避免不了混乱,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子说:“古人所说的‘莫三人而迷’,是第一个人错误,第二个人正确,再有第三个人(共同谋虑)就足以为众了。所以叫‘莫三人而迷’。(可是)现在鲁国的群臣,人数上千上百,却都按季氏(一派)的私心需要说一样的话,尽管人数并非不多,但是说话的只能等于一个人,怎能是‘三’呢?”
三、晏子辞退高缭表现了晏子是什么样的人
一、晏子辞退高缭这件事情说明晏子是一个处事赏罚分明的人。
二、详解如下:
1、关于这件事情的简介:
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不合道义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用礼义廉耻四个方面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2、这件事情给人们的启示:
唐太宗善于纳谏,把能够直谏的人,称为人镜。魏征死后,他还念念不忘这面能明得失的镜子。唐宪宗却不爱听人臣提出反对他的意见,认为是狂妄。韩愈仅仅是向宪宗呈上了劝阻迎佛骨的奏章,还不是当面直谏,差点断送了性命。晏子很重视臣僚“弼吾过”,欢迎多揭些差错,否则,便不客气地让他们离开工作职位。这三种做法的效果非常明显。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迎来了盛唐;唐宪宗的拒谏,自己受到灾祸;晏子的严格要求自己,多听不同意见,终于辅佐齐景公列为强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劝谏的话,很难说得悦耳,有时会刺痛上级,但是,却能利于病,利于防止和消除弊端,甚至能治愈痼症。
四、《烛邹亡鸟》中晏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讽刺景公的/
用委婉的句式,而且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
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